•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收藏我们 | 设为首页
  •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市直视窗

    改革开放40年 长沙用文化铸就深厚底蕴和靓丽名片

    发布时间:12/12 2018  来源:长沙文明网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正式开馆,成为广大市民了解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扇重要窗口。 长沙晚报记者 黄启晴 摄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幸福家园的精神养分。

      长沙,立足基层基础的文化惠民工作持续发力、扎实有效;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大局的试点示范活动成绩斐然、深入发展;呈现世界舞台的各项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彰显湖湘特色魅力、伟人故里风采和长沙品质形象。文化已经深深熔铸在了城市的发展历程之中、镌刻在市民的心灵深处,成为了幸福长沙的深厚底蕴和靓丽名片。

      11日,长沙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第5场新闻发布会举行,长沙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柏林,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杨长江介绍了长沙文化事业40年来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

      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关键词:文化体制机制

      率先成立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敢为人先,干在实处。赵柏林介绍,长沙加快推进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推动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国有文化企业“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明确提出“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市图书馆等完成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改革工作。

      在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上,长沙着力构建“一台一报一网”的媒体融合布局,长沙广播电视集团实施制播分离改革,成功制作了《雍正王朝》《长沙保卫战》等一大批优秀电视剧在国内外热播。2017年,其旗下中广天择传媒公司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国有控股视频节目制作类上市公司,推出的《朗读者》《星动亚洲》等节目广受社会好评。长沙晚报自主研发融媒体“中央厨房”正式上线,“掌上长沙”下载量突破1000万,2017年长沙晚报跻身“全国城市党报品牌影响十强”。通过增资扩股成立湖南星辰在线新媒体有限公司,“星辰头条”活跃用户200万以上,“长沙发布”抖音号总点击量超3亿。市歌舞剧院完成转企改制,市湘剧院、花鼓戏院等文化单位优化运营机制,激发活力,2016年以来,市属院团选送的14个剧目全部入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在文化供给模式创新上,长沙大力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改革,获评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消费试点一档奖励城市,2017年长沙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支出6378元,同比增长11.1%。

      关键词:文化惠民

      全省唯一的文化小康100%达标城市

      今年11月,“十大湖南文化地标”出炉,开园仅3年的长沙滨江文化园榜上有名。这个内含长沙博物馆、长沙图书馆、长沙规划馆、长沙音乐厅4个场馆的大型文化设施,截至今年10月底,已经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日均游客1.3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省会地标、长沙客厅、文化圣殿、百姓乐园”。

      长沙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市拥有图书馆总分馆113个,全面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农村广播“村村响”,建成示范性乡镇文化站158个、示范性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800个,成为全省唯一的文化小康100%达标城市。

      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舞台。常态化举办“欢乐潇湘·品质长沙”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文艺团队“千团百佳”评选,群众文艺团队由2007年98支发展到2017年1900多支,年均举办各类活动800余场,10万多名群众演员参与其中,400万人观看演出。全市年均送戏1200多场、送电影2万多场、送图书20万册、送展览100次、送讲座200场。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84%

      有“民营出版传媒第一股”之誉的天舟文化,连续3年入选“世界媒体500强”,成为全国第一批两家对外专项出版试点企业之一。今年,天舟文化继续“高歌猛进”,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86亿元,同比增长32.69%;实现净利润1.82亿元,同比增长30.87%。

      像天舟文化这样的文化龙头企业,在长沙纷纷出现。目前,长沙累计培育22家上市文化企业。中南传媒成为中国盈利能力最强的出版上市公司之一,居2016年世界出版企业50强第6位;中南传媒、青苹果数据、蓝猫动漫等14家企业获评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芒果国际台新加坡、泰国高清付费电视运营”“‘山猫吉咪’品牌文化产品”等项目被评为全国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遍布长沙各地的重大文化项目令人印象深刻。长沙新建了炭河古城、新华联铜官窑、湘江欢乐城、恒大童世界、后湖艺术园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同时夯实园区建设,省市重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视谷”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天心文化产业园成为中部五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创谷·长沙(国家)广告产业园获评首批国家级广告创意产业园。目前,全市共有12家国家级、19家省级、14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同时,长沙积极对接“互联网+”战略,实施“文化+”行动,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信息、旅游、体育等深度融合。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市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63.2%;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218.8万人次,同比增长14.2%,实现旅游总收入1659.9亿元,同比增长8.2%;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79.7亿元,同比增长31.9%。长沙国际会展中心等四大展馆全年举办展览超210个,实现展览面积220万平方米,观众达600万人次,成交金额超550亿元。

      在文化强市战略的推动下,长沙市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7年,长沙文化产业总产出2864.4亿元,增加值902.6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84%。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

      中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今年,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汉娜·格塔丘,在长沙参加完“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后,怀着激动的心情给习近平主席写信,讲述了她亲身感受到的中非文化交流故事和她与长沙结下的不解之缘,并收到了习主席的来信,消息传来,引发海内外对于长沙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紧密关系的高度关注。

      “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搭起来,城市品牌宣传活动火起来,对外走出去步伐快起来。”赵柏林介绍,长沙加快文化“走出去”,在国际城市舞台上越来越绽放出耀眼光彩。2017年,继获评“东亚文化之都”后,长沙又成功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摘得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桂冠的城市。长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两届“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以媒体艺术为载体,以“一带一路”沿线青年代表为纽带,搭文化交流对话之台。今年,来自“一带一路”51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的73名青年代表参加了论坛。

      近年来,长沙持续开展“东亚文化之都”“璀璨星城·快乐长沙”系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活动,承办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精心组织铜官窑陶瓷、湘绣、花鼓戏等非遗项目赴法国、德国、芬兰等国家展演,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感受长沙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长沙依托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橘子洲国际音乐节、橘子洲国际烟花节、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国际雕塑艺术节等品牌活动,不断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与此同时,长沙先后与30个国家的50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组织举办了1000多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注入长沙元素、贡献长沙力量。

    岳麓区学士街道24小时市民免费图书馆内,来自附近小区的居民在看书、借书。 长沙晚报记者 王志伟 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激活“最后一指尖”

      关键词:设施覆盖

      全市人均公共文化投入增长228倍

      “着眼群众文化需求,不断加大文化投入。”杨长江介绍,1978年至2017年,全市人均公共文化投入增长228倍。2017年全市文化建设投入达16.9亿元,比上年增加1.74亿元,增长11.5%。2013年到2017年,全市公共文化体育与传媒预算支出增长67.6%,实现了基层文化“读有书屋、唱有设备、演有舞台、看有影厅、跳有广场、讲有故事、创有指导、学有辅导、联有网络、办有经费”的“十有”目标。

      目前,9个区县(市)80%建有文体中心,图书馆、文化馆100%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街道)100%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市共有图书馆流动服务点86个、自助图书馆25个;文化馆中心馆1个、总馆9个、分馆50个、联盟馆5个;博物馆、纪念馆22个。1364家农家书屋全面升级、60%达到星级水平;打造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100个。全面完成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

      从2009年开始,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年均接待观众超过1500万人次。

      “实现真正的零距离,不但要打通‘最后一公里’,还要激活‘最后一指尖’。”杨长江介绍,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联手当当网、新华书店,推出的长沙人“惠”读书、“你的BOOK我买单”等活动;联手新媒体打造公共文化直播平台,“创战计”星城创客大赛、博物馆“文明之光”专栏、非遗展示网络直播点击量达200万人次。

      关键词:文化精品

      创造全国省会、副省级城市的“长沙现象”

      2016年以来,全市先后有14个剧(节)目入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获得国家支持1600多万元,市属全部院团、地方主要剧种全部入选,创造了全国省会、副省级城市的“长沙现象”。2016年湘剧《田老大》晋京展演,2017年湘剧《护国》在国家大剧院上演,长沙艺术作品首次登上全国最高艺术殿堂。

      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湖南艺术节上,花鼓戏《耀邦回乡》斩获艺术类最高奖“田汉大奖”,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分别获最高奖项——“齐白石艺术奖”“优秀摄影奖”,90余件作品获各单项奖,14个作品获“三湘群星奖”,获奖数目稳居全省第一。

      2013年以来,长沙先后扶持文艺创作项目351个,扶持金额突破1000万元,17件作品入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其中,2013年电视剧《毛泽东》荣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7年儿童文学作品《蒲公英嫁女儿》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018年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今年12月,湖南交响乐团改制为长沙交响乐团,实行“省市共建”运营模式。杨长江介绍,省市共建长沙交响乐团,这是城市走向国际化、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化的一个新起点,将整合省会资源,探索省市共建的一揽子机制,推动资源共享、项目共管、活动共推、成果共享,打造一张湖南和省会长沙闪亮的文化名片。

      关键词:文化消费

      居民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支出是1992年的30.2倍

      “去长沙音乐厅听交响乐,去梅溪湖看名剧”,这已经是长沙不少文艺青年的口头禅。长沙音乐厅每年演出不低于200场,以色列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等国际一流的演出团体纷纷登台。梅溪湖大剧院开业短短一年,就举办了226场演出,其中不乏英文版歌剧《红楼梦》《图兰朵》等国际顶级演出。为了让市民更好享受文化艺术,市政府每年分别向长沙音乐厅、梅溪湖大剧院购买服务1400万元、1500万元,实现文化消费“高贵不贵,文化惠民”的目的。

      长沙市策划举办了“图书交易会”“印刷博览会”“阳光娱乐节”“杜鹃花艺术节”“公益电影放映月”等系列品牌节会活动,以节会吸引人气,以人气带动消费。参与企业超过3000家,惠及市民160余万人,拉动消费超50亿元。

      而今,文化消费已经逐渐变成长沙市民不可或缺、更高品位的“生活刚需”。2017年长沙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支出达6378元,是1992年的30.2倍;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8.4%,比1992年提高7.7个百分点。长沙影院从2012年的29家发展到104家,票房突破7亿元大关。

    随着基础建设的快马加鞭,众多视频文创项目抢滩入驻,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发展日新月异。 长沙晚报记者 余劭劼 摄

      关键词:社会参与

      从“政府包办”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长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改革,文化发展从“政府包办”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变。探索省市、市区、政企、校地等多层次的“阵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推”机制,组建剧场剧院联盟,整合省会高校资源,开展“校园文化进社区”,40所高校100多个学院对接全市200多个社区。

      从2016年起,长沙市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的社会化购买专项资金,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扶持民办博物馆8家、实体书店36家、非遗传习所14家,组建了“长沙人艺”系列10个民营文艺团体,积极探索艺术生产服务“民办公助”新模式,让社会力量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新主体和生力军。扶持发展了李自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馆等一批社会文化机构,注册登记文化志愿者3万余人,形成群众文化群众办的繁荣局面。

      答记者问

      问题1

      长沙是中国首个摘得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桂冠的城市,下一步将如何加强“媒体艺术之都”建设,推动长沙文化走出去?

      赵柏林: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注重传播方式的创新,以新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一是继续加强与国外创意城市的交流与沟通。向创意城市网络内的同仁积极推介长沙的特色产品与文创产业,同时以湘绣、湘剧、湘瓷等重要载体,打造若干文化产业“旗舰”,结合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建设,打造互联网+媒体艺术创意产业基地,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及国际影响力。二是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贸易发展。加快培育新兴文化产业,特别是媒体艺术与互联网、与科技融合,推动创意烟花与数字灯光、数字音乐、视觉特效等技术融合发展。通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企业走出去来展示今日长沙风貌。三是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交流项目。

      问题2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这些年来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有哪些措施?

      杨长江: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点由648处增至2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由288处增至553处。文物保护、非遗保护纳入财政预算,2007年以来全市投入文物保护设施、文物维修保护的资金超过13亿元,投入非遗保护经费近6000万元,各区县(市)也按要求落实配套了工作经费和专项资金。

      全市目前有国有博物馆、纪念馆22座,民办博物馆10座,其中非遗类3座。长沙组建了长沙市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成立了由一支拥有896人的文物保护员队伍,建立了“市、区县、乡镇(街道)、村”四级文物安全责任工作体系。

      长沙每年为非遗代表传承人发放传习补助经费,建立非遗研习所14个。长沙还探索走出了一条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发展道路,如浏阳花炮年产销突破100亿元。

      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实行免费开放,每年新办临时展览20个以上,年接待观众已超过1200万人次。全市开展市民文化遗产讲堂以及各种社区教育活动年均300多次,送展览、讲座到基层实现常态化。

      问题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请问下一步长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如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长沙市文广新局党委委员贺平生: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继续加大乡村文化建设专项投入,重点向农村偏远地区倾斜,同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文化建设。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20年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达标率100%。进一步完善基层文化队伍学习培训、交流任职、待遇保障、表彰激励等政策措施,做到岗位有专人、服务有专职、工作懂专业。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长沙晚报记者 胡兆红 黄能)

    附件下载: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