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收藏我们 | 设为首页
  •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市直视窗

    【湖南伢子妹子】艰难求学的钟伢子

    发布时间:04/01 2021  来源:长沙文明网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根据地吴起镇。敌人4个骑兵团,气势汹汹追来。毛泽东命令:“消灭他们!” 一位红军指挥员应声而起,指挥红军干净利落地消灭了敌人。毛泽东大喜,为这位指挥员赋诗一首:“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位彭大将军,就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母亲的两次笑容

      1898年10月24日,天刚蒙蒙亮,湖南湘潭乌石峰下一个叫彭家围子的山村,响起一阵钟声。原来在刚刚过去的寅时,也就是山中老虎最活跃之时,彭家媳妇生下了一个伢子,按当地风俗,以钟声告诉四方。钟声格外浑厚、响亮、悠长,于是人们就叫这个伢子 “钟伢子”。钟伢子就是童年的彭德怀。

      钟伢子6岁时,彭家成了贫农。父亲患病干不得农活,一家人的生计全靠母亲维持。母亲日日夜夜都在忙碌,在钟伢子的记忆中,只看见母亲笑过两次。一次是他调皮,学母亲走路;另一次,是母亲带他去求学。

      钟伢子的姨父在邻村办了个私塾,母亲决定再苦再累,也要送他去读书。一天清晨,母亲带着钟伢子到了姨父家。姨父见钟伢子长得虎头虎脑,懂事认真又好学,十分喜欢,不仅欣然应允收他为学生,还主动提出免收学费。母亲喜出望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钟伢子也满心欢喜。

      这以后,钟伢子每天早起,不走近路,而是绕道走山路,沿途砍上一捆柴,背到姨父家,表达对姨父的感恩之情。从《三字经》到《增广贤文》,以及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和《孟子》,他认真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

      只可惜,这样的日子只维持了两年。钟伢子8岁那年,母亲病死,全家生活一下陷入困境。钟伢子只得中断读书,担起养家的重任。但8岁的伢子能做什么呢?

      苦难中不忘读书

      父病母亡,上老下小,钟伢子家穷到了无米过年的地步。大年初一早上,走投无路的祖母把钟伢子叫到跟前,给他一个破篮子,一根打狗棍,让他带着6岁的弟弟出去讨米要饭。

      冰天雪地,兄弟俩身披破蓑衣,打着赤脚穿着草鞋,乞讨到了一户人家。那人开门见是彭家兄弟,就问:“是招财童子吗?”认真倔强的钟伢子老实地说:“是讨饭的!”那人一听马上就要关门,弟弟连忙说:“是招财童子!”于是,那户人家给了弟弟半碗米饭,一小片肉。从早上乞讨直到傍晚,钟伢子受尽白眼,一天都没吃东西,回到家,他两眼一黑,饿晕在地上。

      第二天,祖母带着钟伢子的两个弟弟出门乞讨。祖母当时已70岁,白发苍苍,她迈着一双小脚,拄着棍子,一步一歪地走进风雪中。钟伢子心如刀绞,此后,他拼命砍柴卖柴,为人担水、推米、放牛、插秧、扮禾,早起晚睡,养家糊口。

      苦难中,他常常想起母亲的笑容和嘱咐,想起中断的读书路。一有时间,他就会温习读过的书,想方设法借书来读。他非常喜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包公案》等小说,书中的忠臣和清官,深深地打动了他。

      民间英雄的启示

      钟伢子砍柴的乌石山上,有一座麻石砌成的祠堂,祠堂祭祀的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叫易参政。他是元末明初一支农民起义军的参政,曾在乌石一带劫富济贫,保境安民。

      钟伢子上山砍柴,常在祠中躲雨。那时,他总是想,乌石的百姓为什么要建祠祭祀易参政呢?

      13岁这年,钟伢子到土煤窑做窑工,累死累活地在煤窑洞中爬行拖煤,没想到窑主跑了,他工钱没拿到,白干了一年。当他骨瘦如柴地回到家中,家里已穷得连糊窗纸都没一张,而村里又多了几户贫困人家。这时候,他想起了易参政,乌石百姓不正是盼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劫富济贫、拯救自己么?

      钟伢子暗下决心,他立志要做易参政这样的英雄!(本文转载自《放学后》杂志 作者:长沙市委党校兼职教授、长沙地方文化学者顾庆丰)

    附件下载: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